咱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强者,希望自己的国家健壮、富足,可是怎样了解“强”?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应该寻求的“强”?
古代相当于今日强弱的“强”是“彊”,《说文解字》:“彊,弓有力也。引申为凡有力之称。”转义是弓有力气,引申为强力。《增韵》“彊,壮盛也。”《尚书·洪范》“身其康彊。”这些都是正面的意义:强力、刚烈、健旺、强胜等。也有不和的意义,《尔雅·释言》“彊,暴也。”郭璞注:“彊梁凌暴。”“强”与“彊”后来长时间作为通假字。到了现代,“彊”字简化为“强”,遂被废止。
《中庸》第十章子路问强。子曰:“南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边之强也,正人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正人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郑玄注:“南边以舒缓强。北方以刚猛强。”孔颖达疏:“南边,谓荆阳之南,其地多阳。阳气舒散,情面宽平缓柔,假令人有无道加己,己亦不报,和柔正人之道。”“北方沙漠之地,其地多阴。阴气坚急,故人生刚猛,恒好奋斗,故以甲铠席,寝宿于中,至死不厌,非正人所在,而强梁者居之。”经过比较区别,南边人与北方人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特性气质,南边偏舒平缓柔,北方偏坚急刚猛。
在孔门七十二贤中,子路性格莽撞,勇武好斗,天然平常崇拜强者,有一次向孔子讨教“强”的问题,所以有孔子关于强的这段谈论。强的原意是壮健、强盛,但其实便是很大的概念,包含了健壮、健旺、强悍、健壮等等。就子路的特性气质和思维倾向而言,他所说的“强”可能是一种外在的体质的健壮、强悍,孔子心中很清楚,所以孔子先以“南边之强”为药,纠偏补弊,此即憨山大师《中庸直指补注》所说的“先举有相之勇为病,后举正人之强为药”。但孔子又怕矫枉过正,使子路走向另一极点,遂循循善诱,让子路知道还有第三种“强”——中庸之强,并提出了“中庸之强”的四重境地,希望子路不走极点,尽力修为契合不偏不倚的强。
“中庸之强”四重境地的“强”与南边之强的“不及”,与北方之强的“过”比较起来明显是一种契合不偏不倚,刚柔相济,表里兼修的“强”,是孔子推重的真实的“强”。我国之强即华夏华夏应具有的契合不偏不倚的强,能够称为“中庸之强”。
一是和而不流。孔颖达疏曰:“不为南北之强,故性行和合而不流移,心行强哉,描摹矫然。”“和而不流”不是南北之强,赋性、行为和合而不趁波逐浪,心志刚烈,描摹强健。许衡《中庸直解》云:“人若和顺易至于流荡,正人虽与人和顺而不至于流荡,其强之矫矫者。”正人“和而不流”作为不南不北的华夏人应有的“强”,为人要依照“和”的准则干事,长于和谐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既不与他人搞敌对,也不被他人同化,更不是无准则地人云亦云,同恶相济,趁波逐浪,而是自主独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相互尊重。这是一种可贵的处世才智,是不偏不倚的最高境地。与“和而不流”相反的还有两种品格。一种便是孔孟十分恶感的“乡愿”。《论语·阳货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中作了详细描绘:“言不管行,行不管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契合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行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明显,“乡愿”是一种没有准则,趁波逐浪,同恶相济的人,是品德之贼。还有一种人特性很强,待人不和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依然故我,恃才傲物,全世界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两种都是偏颇的,只要和而不流才是不偏不倚。
二是中立而不倚。孔颖达疏曰:“中正独立而不偏倚,志意强哉,描摹矫然”,吕大临《礼记解》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与夫独立不惧、遯世无闷者,其‘中立而不倚’者欤!”“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出自《孟子·万章下》,是孟子对伯夷的点评。“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出自《周易·大过卦·象传》,泽灭木是大过,正人或许独当一面,没有忧惧;或许隐遁世外,人不知而不愠。
朱熹以为,要做到“中立而不倚”还一定要具有硬健之性。他说:“中而不硬健,便难独立,解倒了。若中而独立,不有所倚,尤见硬健处!……软弱底中立,则必欹倚。若能中立而不倚,方见硬健处。”“中立久而终不倚,所以为强。”一个刚烈刚健的人,能够据守中立,一直不依赖外在,所所以一个强者。怎样算是“倚”呢?朱熹举例说:“凡或勇或辨,或声色货利,固执一边,便是倚著。立到中心,久久而不偏倚,非强者不能。”或许好勇好辨,或许好声色货利,固执于外在的任何事物,便是“倚”。所以要外在的全部物欲引诱,立于六合之间,锲而不舍,一直不偏不倚,才是真实的强者。
许衡《中庸直解》云:“人若中立,易至于偏倚,正人能卓著自立而不至于偏倚,其强之矫矫者”,是说为人遵循不偏不倚,在杂乱的人际联系中“行必中正”(《礼记·儒行》),才干不偏,不走极点,才干不倚,不凭借某种实力,坚持自己相对的独立性。这样的人有时好像并不健壮,乃至有点孤立,但由于他心里有不偏不倚,就有中庸之行,就不会过火偏颇,就有定海神针,生命就有定力。有定力就能在外在的引诱、多种力气的羁绊、乃至抵触中安定处之,不去自动攀援、依靠他人,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孔子以为这样的人才是真实的强。
三、四能够放在一同评论。吕大临《礼记解》曰:“塞,未达也。正人达不离道,故当天下有道,其身必达,不变未达之所守,所谓‘不变塞焉’者也。”朱熹《中庸章句集注》:“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行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正人之强,孰大所以。夫子所以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朱子语类》进一步说明道:“国有道,则有达之理,故不变其未达之所守。若国无道,则有不幸而死之理,故不变其平生之所守。不变其未达之所守易,不变其平生之所守难。”是指正人面对国家有道无道,即政治清明仍是漆黑两种不一样的状况该如何做?假如国家有道,政治清明,他人生灵通,有时机出仕,干一番事业,这样一个时间段不要得意洋洋,要使用这可贵的时机完成本身穷困时的志向、志向,各种引诱,守住品德底线,不要骄奢淫逸,贪图享受,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假如国家无道,政治漆黑,奸臣当道,社会动乱,他有才能有时机就临危受命,尽力改动危局,在面对民众利益,国君危险之时,会挺身而出,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无才能无时机也会明哲保身,独善其身,据守品德操行。这才是真实的强。
吕大临又把“四强”与其他经典进行印证云:“‘柔而立,宽而栗’,故能‘和而不流’。刚而寡欲,故能‘中立而不倚’。‘富贵不能淫’,故‘国有道,不变塞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国无道,至死不变。是皆以己之强,力矫其偏,以就中者也。”“柔而立,宽而栗”见于《尚书·皋陶谟》。“刚而寡欲”化用了《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见于《孟子·滕文公下》。吕大临以为“四强”是孔子告知子路如何故中庸之强纠正南边之强和北方之强的倾向,以契合不偏不倚。
朱熹还以为这“四强”是涵养不偏不倚的时间。当有学生问:“此四者勇之事。必如此,乃能择中庸而守之否?”朱熹回答说:“非也。此乃能择后时间。大知之人无俟乎守,仅仅安行;贤者能择能守,无俟乎强勇。至此样资质人,则能择能守后,须用如此自胜,方能彻里彻外不失。”此四者不是能择中庸而守,而是能择中庸然后能守的时间。能择能守,就能够打败自我的私欲,圆满地饯别不偏不倚。
总归,孔子是吸收、交融了南边、北方之强,也受到了老子软弱胜刚烈思维的影响,形成了中庸之强。中庸之强不仅仅是一种品格涵养境地和时间,也能够引申扩大到国家富足、民族强盛。对此,在国家民族方面,不能过火重视国力之强,更要寻求民族精神之强,也便是现在常说的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刚柔相济,文武兼备。
购买顶楼房子的朋友,想必你的家中有一个大大的天台吧,那该怎么将它好好的使用起来呢?人们往往会喜欢...
给家里的阳台天台做阳光房,预算问题一直是装饰业主所关怀的榜首问题。嫌费事、没条理,不知道如何做预...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阳光房慢慢的变成为众多家庭追求自然、舒适生活的理想选择。那么,构建一个20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