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3月12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
昨天,农业农村部召开部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习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部系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落实举措。
今年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第13年。2012年12月,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八项规定时,短短600多字,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预料到它将带来的巨大改变。
一开始,它瞄准的就是群众身边随处可见的“小问题”。比如,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文山会海等等,有人将其形容为“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
为什么要从这些事情抓起?会不会只是“一阵风”?当时不无这样的质疑与担心。
事实上,群众身边可见可及的这些具体的事,正是群众打交道最多、提起来就直摇头的事,也是最影响党的形象的事。紧紧揪住这些小毛病治好了,才能带动干部作风来个大转变。
时间也证明,八项规定不只管五年、十年,而是管长期、管长远,是一直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13年来,公开通报、纪律处分……严的措施、严的基调、严的氛围一以贯之、有增无减。
还可以看到,八项规定改变的不仅是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事实上,还深刻影响、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显而易见的是,干部作风好了、效率提高了、办实事多了,群众受益最直接、感受很真切。
进一步说,党风政风也连着社风民风。这些年来,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厉行勤俭节约成为共识,人们从攀比浪费、大操大办中“解脱”出来,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升。
就拿农村来说,现在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做法,明显不受老百姓欢迎了,很多地方都自发制定了村规民约进行约束。
时至今日,中央八项规定已成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标志性的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深入人心。回过头看,八项规定可以说是“一子落而满盘活”,从细微之处着笔,我们找到了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推动党员干部作风有了很大改观,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今年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向前衔接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再一次表明了党中央驰而不息改进作风、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首先是因为“三农”工作细、实。抓“三农”不像抓工业生产,一套标准流程可以大范围的应用到不同车间生产线上。农业农村工作,要靠抓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不断往前推进。比如粮食生产,就得一季一季种、一茬一茬盯,落了哪个环节都不行;村里的路,就得一段一段修,一口气没法吃成一个胖子。这些都需要干部走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深入细致做工作,而且农民也是最实在的,跟他们打交道,自然也来不得半点儿虚的。
同时,农业农村本身底子薄,经不起“”折腾。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短板,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加快补齐这些短板弱项,必须深入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引导党员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抓落实、谋发展上。
我们常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一言一行经得起群众“看”,让群众信服,才能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说,“三农”干部作风好,也是吸引人才等各类资源下乡返乡、共同建设乡村的关键因素。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三农”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越是任务重,越要作风硬,农业农村部党组会传递的,也正是这一鲜明信号。
为此,农业农村部提出,要对照中央要求,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学习研讨、查摆问题、集中整治、开门教育等重点任务,指导部系统各级党组织务实有力推进学查改,严格落实各级责任,抓好分类指导,力戒,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
在农业农村系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锤炼“三农”干部作风、提升工作效能,相信将从纪律和作风上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的“三农”决策部署,在广袤农村落实到位。
2月8日,农业农村部常务会议就研究部署过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一个月后再次研究,既体现农业农村部党组格外的重视这项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也反映十年禁渔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此次会议强调“明显问题导向”,就是说要瞄准当前的难题,特别是一些共性问题,这集中体现在禁渔执法监管、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修复等方面。
长江十年禁渔不是简单的“休渔”,它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系统性很强。上岸后的20多万渔民,如何妥善安置引导其转产转业?一些特有鱼类的栖息地,如何逐步恢复?从以前“阶段性禁捕”到现在“常态化监管”,如何提升执法能力?
回答这样一些问题,需要“压紧压实部门和地方责任”,加强部门合作、地域联动,多措并举形成禁渔合力。
比如,一些渔民除了捕鱼没有别的手艺,上岸后自谋生路很难。一个渔民身上,往往系着一户家庭的生计。他们的住房、社保、就业等,各方面保障不妨考虑得周全一些。
曾经到洞庭湖畔的湖南岳阳市调研,在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住着退捕渔民76户152人,渔民家庭人口254人。为解决这些渔民的生计,当地想了多种办法。
他们根据渔民的年龄层次、就业能力等,走分类帮扶的路子:一部分靠产业,组建“六门闸风干鱼协会”,发展生态鱼养殖和风干鱼加工销售,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年产值做到2亿多元;一部分靠务工,为退捕渔民提供技能培训、介绍工作;还有一小部分靠公益性岗位安置,比如让渔民加入禁退捕巡护队,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
现在去六门闸,堤岸公路旁已形成一条长长的晒鱼长廊,蔚为壮观。只有这些“洗脚”上岸的渔民,真正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长江十年禁渔的社会基础才能更牢固,现有成果才能得到巩固。
此外,在解决执法人员力量薄弱、全时空监管困难,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及栖息地修复等问题上,沿江每一个地区、有关部门也都得下一番“绣花”功夫,把针脚织紧缝密些。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也写入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里。
锚定这一目标,我们的短板弱项还有不少。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村内道路、物流寄递、卫生厕所、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网民热议、农民关注的农村养老、义务教育、医疗条件等话题,也是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折射。
一是做好全局性谋划。农业农村部负有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职责,乡村建设工作要牵头抓总,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逐渐完备政策举措,谋划好“十五五”乡村建设行动。这方面,主要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商,主动谋划推动全局工作,共同实施一些乡村建设项目。
二是抓好务实性落地。抓住一些小切口,比如农村改厕工作、人居环境提升等,加大投入力度,细化工作措施,持续改善提升村容村貌。
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峰值时,依然有近3.5亿人要长期生活在农村。让农民早日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立足当下、着眼长远。
比如,不一样的地区“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标准应该是有区别的,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发展水平、财力家底,分类实施建设;再如,村庄布局、公共服务投放,要综合考量城镇化下人口变迁趋势,防止“有村无民”造成资源浪费。
最重要的是,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农村里的事儿,说到底是农民的事儿,必须站在农民的角度,多听农民意见、照顾农民感受,不能图省事、求进效,搞“大包大揽”,那样往往事与愿违,办不成事也办不好事。
购买顶楼房子的朋友,想必你的家中有一个大大的天台吧,那该怎么将它好好的使用起来呢?人们往往会喜欢...
给家里的阳台天台做阳光房,预算问题一直是装饰业主所关怀的榜首问题。嫌费事、没条理,不知道如何做预...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阳光房慢慢的变成为众多家庭追求自然、舒适生活的理想选择。那么,构建一个20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