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安徽农业大学原创思政话剧《大地之恋》首演圆满落幕,台上的演员们频频鞠躬致谢,台下的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剧中男主角农学专家“庄重”的扮演者、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1级法学专业学生王祖光早已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排演了无数次,每一次都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和‘庄重’一起度过的这10个月,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一代代安农人的坚持。”
这部话剧由安徽农业大学独立策划完成。今年年初,学校就组建了创作团队,演员们从全校10个学院、不同年级汇聚,10个月里参与创作和演出的师生奉献出休息时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排练中。
建校95年来,从科教兴农、脱贫攻坚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安徽农业大学承载着许党报国、科教兴皖的红色基因,走出了一条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大地之恋》以此为题旨,以学校发展史上真实人物和事件为蓝本,用“许学农”“庄重”“戈畅”等文学人物,从不同角度展现学校老中青三代从事“三农”工作的奉献、挑战、彷徨和坚定,再现了一代代安农人扎根江淮大地的奋进故事。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话剧这种鲜活的形式,展现榜样的力量和安农人奋斗实干的优良传统,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校情、校史,引导他们深耕‘三农’沃土、服务乡村振兴,为‘三农’事业培养更多后备军。”安徽农业大学团委负责人谈及创作初衷时说。
“排练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的分配。这10个月,除了参演话剧,我还要上课、做实验、参加足球比赛等,一度让我觉得喘不上气。但今天再回头看这段经历,我更加明白‘没有无法攻克的困难’这一个道理。”2022级植物保护专业学生陶晓敏在话剧里饰演彝族女生“安妮”,她说,角色身上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感染了她。
和其他演员相比,这段经历对于工学院2022级农机专业学生李阳来说更加终生难忘。“3月,学校组织我们去安徽大剧院看《炉火照天地》,那是我第一次看现场话剧,我第一次感觉到,用文艺的形式表达思想很有意义。”于是,看到学校招募话剧演员的通知,她没有一丝犹豫,第一时间就报名了。
她饰演的“戈畅”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是导师“庄重”教授的得力助手,肩负着专业相关科技小院的指导工作,戏份最重、台词最多。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我喜欢听他们(乡亲们)见到我,亲昵地看着我,叫我‘丫头’,说‘你辛苦了’;我喜欢听每次我要离开时,他们不舍地看着我,叫我‘丫头’,问我‘你啥时候再来啊?’”
对于“丫头”这两个字的感情,李阳揣摩了好久,她一直思考,怎么说这两个字,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依恋和不舍。于是,李阳就想象爸爸和妈妈对自己的爱,想象农业专家帮助乡亲们解决难题所带来的喜悦,终于找到了这句台词的最佳状态。
然而,就在首演前一天她不慎摔伤,虽然一再坚持,可在医生劝说下,终究是没能站上舞台,为此,李阳哭了整整一晚。
首演当天,李阳坐在台下,默默地和演员们一起念台词,感受人物情绪,默数着“戈畅”应该在每个时间点对应做的每个动作。“话剧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喊我上台合影,那一刻我释然了。虽然我没有真正站在台上,但我永远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用另一种形式参与到了这部话剧中,我依然觉得骄傲!”
由于所有参演的学生均为非专业演员,剧本人物理解、情感共鸣、舞台表现等技巧都是从零开始。导演团队根据每个同学自身的真实的情况和角色特征设定了不同的辅导计划和方法。
“对我来说最大的难题是扮演了一个和自己年龄、性格、话语表达方式差距都很大的角色。20岁的我要扮演一位敦厚幽默、年近50岁的农业领域教授‘庄重’。”王祖光回忆,有一场戏中,他与女主角“戈畅”交流“被资助”“没有钱交学费”等成长路上的经历,但他从未有过类似经历,摸不透“庄重”老师心里的情感。
为了帮助王祖光,导演找到了和该角色形象、气质差不多的表演老师一遍遍示范,帮助这位小伙子找到表演感觉。
安徽省话剧院的导演团队负责整个排演过程,对这群学生演员赞赏有加。团队负责人说:“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在每一场的排练中,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到场。哪怕这场戏没有某一位同学的台词,这位同学也会在一旁安安静静地观看其他同学表演。我相信,团队合作精神是这部舞台剧能够成功的秘诀之一,也会成为他们今后人生很重要的财富。”
对于学生演员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出演这部剧,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了。高中时我一心想从事艺术行业,进入大学后也有过迷茫。导演经常给我们说戏,我知道了‘大别山道路’的历程,知道了在学校历史发展中,胡承霖、宛志沪等老前辈为安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用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找到了自己未来奋斗的方向。”茶与食品科技学院2021级茶学专业学生殷朝阳说。
参演的30余名学生当中,来自农学相关专业的很少,考验他们的不仅是表演技巧,更是对农业知识的熟悉与理解。
“我记得有一段与农药相关的台词,我第一次听说‘植物生长助剂’‘速效肥’等专业表述,试了好多次都无法准确表达,当时都快急哭了。导演带着我和农学院的老师反复推敲讲解,让我逐渐找到了状态和表达技巧。我感觉现在自己更像一个‘安农人’了。”这段经历让王祖光感触颇深。
他回忆,为了熟悉农业专业相关知识,同学们找来很多校史书籍并前往校史馆参观。排练过程中,还有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财务处等有关部门的老教师现场讲述学校发展历史、搬迁过程、教学环境变化等故事。“虽然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些老师的姓名,但是农业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刻在了我们脑海中。”
王祖光对专业选择和职业目标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作为法学专业学生,我觉得农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知识,还需要土地确权、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的知识。乡村振兴给咱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未来,我不一定选择去大城市、大律所工作,或许扎根‘三农’,也会写出好文章。”
“我爱这江淮的大地,那里有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家乡,更有流淌在我们安农人血液中的信念——农安,天下安!”舞台上发自肺腑的呐喊引起了全场师生的共鸣,它喊出了一代代安农人心底最深处的情怀与执念。
“学校将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充分挖掘本地和本校红色资源,将思想引领与艺术情怀相融合,将美育传统引入‘农’字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化美于行,在时代的潮流中扬起‘青春船帆’。”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庆亮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
10月18日晚,安徽农业大学原创思政话剧《大地之恋》首演圆满落幕,台上的演员们频频鞠躬致谢,台下的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剧中男主角农学专家“庄重”的扮演者、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1级法学专业学生王祖光早已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排演了无数次,每一次都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和‘庄重’一起度过的这10个月,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一代代安农人的坚持。”
这部话剧由安徽农业大学独立策划完成。今年年初,学校就组建了创作团队,演员们从全校10个学院、不同年级汇聚,10个月里参与创作和演出的师生奉献出休息时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排练中。
建校95年来,从科教兴农、脱贫攻坚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安徽农业大学承载着许党报国、科教兴皖的红色基因,走出了一条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大地之恋》以此为题旨,以学校发展史上真实人物和事件为蓝本,用“许学农”“庄重”“戈畅”等文学人物,从不同角度展现学校老中青三代从事“三农”工作的奉献、挑战、彷徨和坚定,再现了一代代安农人扎根江淮大地的奋进故事。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话剧这种鲜活的形式,展现榜样的力量和安农人奋斗实干的优良传统,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校情、校史,引导他们深耕‘三农’沃土、服务乡村振兴,为‘三农’事业培养更多后备军。”安徽农业大学团委负责人谈及创作初衷时说。
“排练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的分配。这10个月,除了参演话剧,我还要上课、做实验、参加足球比赛等,一度让我觉得喘不上气。但今天再回头看这段经历,我更加明白‘没有无法攻克的困难’这一个道理。”2022级植物保护专业学生陶晓敏在话剧里饰演彝族女生“安妮”,她说,角色身上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感染了她。
和其他演员相比,这段经历对于工学院2022级农机专业学生李阳来说更加终生难忘。“3月,学校组织我们去安徽大剧院看《炉火照天地》,那是我第一次看现场话剧,我第一次感觉到,用文艺的形式表达思想很有意义。”于是,看到学校招募话剧演员的通知,她没有一丝犹豫,第一时间就报名了。
她饰演的“戈畅”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是导师“庄重”教授的得力助手,肩负着专业相关科技小院的指导工作,戏份最重、台词最多。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我喜欢听他们(乡亲们)见到我,亲昵地看着我,叫我‘丫头’,说‘你辛苦了’;我喜欢听每次我要离开时,他们不舍地看着我,叫我‘丫头’,问我‘你啥时候再来啊?’”
对于“丫头”这两个字的感情,李阳揣摩了好久,她一直思考,怎么说这两个字,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依恋和不舍。于是,李阳就想象爸爸和妈妈对自己的爱,想象农业专家帮助乡亲们解决难题所带来的喜悦,终于找到了这句台词的最佳状态。
然而,就在首演前一天她不慎摔伤,虽然一再坚持,可在医生劝说下,终究是没能站上舞台,为此,李阳哭了整整一晚。
首演当天,李阳坐在台下,默默地和演员们一起念台词,感受人物情绪,默数着“戈畅”应该在每个时间点对应做的每个动作。“话剧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喊我上台合影,那一刻我释然了。虽然我没有真正站在台上,但我永远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用另一种形式参与到了这部话剧中,我依然觉得骄傲!”
由于所有参演的学生均为非专业演员,剧本人物理解、情感共鸣、舞台表现等技巧都是从零开始。导演团队根据每个同学自身的真实的情况和角色特征设定了不同的辅导计划和方法。
“对我来说最大的难题是扮演了一个和自己年龄、性格、话语表达方式差距都很大的角色。20岁的我要扮演一位敦厚幽默、年近50岁的农业领域教授‘庄重’。”王祖光回忆,有一场戏中,他与女主角“戈畅”交流“被资助”“没有钱交学费”等成长路上的经历,但他从未有过类似经历,摸不透“庄重”老师心里的情感。
为了帮助王祖光,导演找到了和该角色形象、气质差不多的表演老师一遍遍示范,帮助这位小伙子找到表演感觉。
安徽省话剧院的导演团队负责整个排演过程,对这群学生演员赞赏有加。团队负责人说:“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在每一场的排练中,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到场。哪怕这场戏没有某一位同学的台词,这位同学也会在一旁安安静静地观看其他同学表演。我相信,团队合作精神是这部舞台剧能够成功的秘诀之一,也会成为他们今后人生很重要的财富。”
对于学生演员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出演这部剧,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了。高中时我一心想从事艺术行业,进入大学后也有过迷茫。导演经常给我们说戏,我知道了‘大别山道路’的历程,知道了在学校历史发展中,胡承霖、宛志沪等老前辈为安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用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找到了自己未来奋斗的方向。”茶与食品科技学院2021级茶学专业学生殷朝阳说。
参演的30余名学生当中,来自农学相关专业的很少,考验他们的不仅是表演技巧,更是对农业知识的熟悉与理解。
“我记得有一段与农药相关的台词,我第一次听说‘植物生长助剂’‘速效肥’等专业表述,试了好多次都无法准确表达,当时都快急哭了。导演带着我和农学院的老师反复推敲讲解,让我逐渐找到了状态和表达技巧。我感觉现在自己更像一个‘安农人’了。”这段经历让王祖光感触颇深。
他回忆,为了熟悉农业专业相关知识,同学们找来很多校史书籍并前往校史馆参观。排练过程中,还有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财务处等有关部门的老教师现场讲述学校发展历史、搬迁过程、教学环境变化等故事。“虽然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些老师的姓名,但是农业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刻在了我们脑海中。”
王祖光对专业选择和职业目标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作为法学专业学生,我觉得农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知识,还需要土地确权、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的知识。乡村振兴给咱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未来,我不一定选择去大城市、大律所工作,或许扎根‘三农’,也会写出好文章。”
“我爱这江淮的大地,那里有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家乡,更有流淌在我们安农人血液中的信念——农安,天下安!”舞台上发自肺腑的呐喊引起了全场师生的共鸣,它喊出了一代代安农人心底最深处的情怀与执念。
“学校将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充分挖掘本地和本校红色资源,将思想引领与艺术情怀相融合,将美育传统引入‘农’字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化美于行,在时代的潮流中扬起‘青春船帆’。”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庆亮说。
购买顶楼房子的朋友,想必你的家中有一个大大的天台吧,那该怎么将它好好的使用起来呢?人们往往会喜欢...
给家里的阳台天台做阳光房,预算问题一直是装饰业主所关怀的榜首问题。嫌费事、没条理,不知道如何做预...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阳光房慢慢的变成为众多家庭追求自然、舒适生活的理想选择。那么,构建一个20平...